机构设置
分析化学教研室
分析化学教研室

一、教研室介绍:

分析化学教研室现有教师9人,其中教授3人,副教授3人,高级实验师1人,讲师2人,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9人,其中博士8人,硕士1人。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,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。教研室成员曾获“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”、“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”、“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”、“重庆市第四批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入选者”、“重庆市第七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”、“校优秀教师”、“校优秀党员”、“校优秀本科生导师”、“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,是一支学术水平较高、学源及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型教师队伍。

分析化学教研室始终将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,承担了化学、材料化学、生物学院等专业的《分析化学》、《仪器分析》、《分析化学实验》、《仪器分析实验》、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《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》、《光谱分析化学》、《电化学分析》、《现代分离与分析技术》《现代仪器分析》《化学专业英语》等专业基础主干课或核心课程以及《环境分析》、《纳米分析与技术》和《纳米分析方法与技术》等专业选修课课程的教学工作,教学对象包括本科、研究生。分析化学教研室教师勤恳工作,教书育人,教学效果好,受到院系领导及广大学生的好评,多次获学校的教学优秀奖,最受毕业生欢迎奖,优秀本科生导师奖等。分析化学教研室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。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环境分析、精准纳米合成与生物医学应用、纳米酶的制备及生物分析应用、发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,金属有机框架(MOFs)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调控、功能核酸纳米药物的智能生物医疗应用等。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,省、市、校级科研项目多项。本教研室教师近五年在Adv. Healthc. Mater., Chem. Eng. J.,ACS Appl. Mater. Interfaces,Chem. Commun.,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《中国科学》等专业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,发表教改论文6篇。

教研室人员:王燚、郑红、胡力玫、胡连哲、刘春、祁文静、刘彦、蒋忠伟、龚雪

undefined

二、专业核心课程介绍:

《分析化学》

一、教学目的

分析化学课程作为化学及相关专业核心课程,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及科技前沿动态,掌握分析化学中化学分析的研究方法;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为独立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化学分析基础。

二、适用专业:化学及与化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。

三、配套教材:《分析化学(第六版)》武汉大学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。

四、课程简介

《分析化学》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、应用化学、材料科学、生命科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,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。主要学习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及其应用,即:酸碱平衡(平衡常数,分布分数,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,缓冲溶液)、络合平衡(稳定常数,各级络合物的分别,副反应及条件稳定常数)、氧化还原平衡(能斯特公式应用,氧化还原平衡常数,诱导反应)、沉淀平衡。内容包括:误差及数据处理、滴定分析、重量分析、光度分析等。

五、课程安排

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,每学期64课时,周学时4。

附教材照片如下:

《仪器分析》课程介绍

一、教学目的

仪器分析是化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,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、含量、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。课程内容既有成分分析又有结构分析,既有无机分析又有有机分析。它是从事化学、生物、地质、环境等学科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领域发展的新动向,拓展知识面,并掌握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,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二、适用专业:化学及与化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。

三、配套教材:《仪器分析》第5版,华东理工大学 胡坪,王氢编 ,高等教育出版社

四、课程简介

《仪器分析》是高等教育师范本科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,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、普通物理, 高等数学和化学分析理论知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。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,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。其任务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,采用精密仪器设备得到分析数据,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、测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,解决物质组成及结构问题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要求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仪器结构,了解各方法的特点、应用范围及局限性。注意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,兼顾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,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,在加强基础理论、基本方法、仪器结构及其应用技能教育的同时,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五、课程安排

化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,每学期64课时,周学时4。

附教材照片如下: